“張家界地貌”11日正式命名,以代稱當地特有的石英砂巖峰林地貌。該名詞將成對世界自然遺產地張家界對外的一張新名片。
通過參與“張家界地貌國際學術研討會”海內外專家的共同研討,“張家界地貌”一詞有了明確的定義:它是“在中國華南板大地構造背景和亞熱帶濕潤區內,由產狀近水平的中、上泥盆統石英砂巖為成景母巖,以流水侵蝕、重力崩塌、風化等營力形成的,以棱角平直的高大石柱林為主,以及深切嶂谷、石墻、天生橋、方山、平臺等造型地貌為代表的地貌景觀”。
據悉,9日至11日,來自新西蘭、波蘭、英國、澳大利亞、美國、德國和日本等7個國家的16位國外地貌學權威,以及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廷棟、劉嘉麒等中國大陸、臺灣和香港的20多位知名地質地貌學專家參與了此次研討會。會議期間,海內外專家對天子山、袁家界、金鞭溪、黃石寨等張家界典型地貌區進行了實地考察,并重點對張家界地貌進行了深入對比分析研討。
張家界武陵源風景區在199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遺產地,2004年被聯合國列為首批世界地質公園。國際地貌學家協會(IAG)主席邁克爾?克羅澤考察后認為,張家界地貌十分獨特,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可作為研究砂巖地貌的典型地點。
經過國內外與會專家的共同努力,研討會還推動形成了三項重要成果:
會議倡議成立世界砂巖地貌工作組和張家界地貌研究中心,開通世界砂巖地貌地質公園研究網絡,促成在IAG(國際地貌學家協會)和IGU(國際地理聯合會)框架下建立砂巖地貌研究相關的工作組織機構,開展砂巖地貌的國際對比研究;
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管理委員會與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將聯合成立張家界地貌研究基地,吸引國內外地貌專家來張家界開展地貌研究;并設立張家界地貌研究開放基金,資助砂巖地貌領域創新性的基礎和應用研究課題;
會議倡議,組織籌備“世界砂巖地貌大會”,大會每3年舉辦一次,積極推動首屆大會于2012年或2013年在張家界舉行,其后,大會將在世界各砂巖地貌地輪流申辦舉行。
張家界市市長趙小明認為,張家界地貌在世界上是真正的絕版。今后,當地在推介旅游資源的同時,將積極向外推廣其科普性,讓更多的人了解張家界地貌的獨特價值。